辘轳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如今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
如果你问一个七零年代的长辈在他们的年代结婚需要什么硬性指标的话,答案并非是房子、汽车、钞票,而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缝纫机的地位可见一斑。缝纫机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缝纫机能缝制棉、麻、丝、毛、人造纤维等织物和皮革、塑料、纸张等制品,缝出的线迹整齐美观、平整牢固,缝纫速度快、使用简便。
、取暖,用无烟煤制成的蜂窝状的圆柱形煤球。由原煤、碳化锯木屑、石灰、红(黄)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盒由硝酸盐、高锰酸钾等组成的易燃助燃剂所组成。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骨水车作为灌溉机具现在已被电动水泵取代了,然而这种水车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却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他了。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滚上分别由石匠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
有三种物品被称作簸箕,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斗和簸箕被赋予神秘的占卜色彩,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另外还有叫做簸箕的小吃。
鸡毛掸子,是一种用鸡毛绑成的清除灰尘的用具。鸡毛掸子的历史鸡毛掸子源于我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
压水机采用杠杆来推动。它与抽水机一样,水被正常气压压入吸水管时,最多只能抽到10.33米的高度。但是压水管做成任何长度都可以,因为压力管里的水并非是由于外界气压的作用,而是经由加在活塞上的压力所压出的。因此,压水机常被用在需要把水压高到超过10米的各种场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