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由来
在离地球不远的上方,有一组看不懂的音符,几千年来一直在跳跃变动,就是没有声音;许多人为了感动她,耗尽青春,她依然没有歌唱;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一批又一批痴心人,天天向苍穹倾诉,夜夜同月亮相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终于发现那美丽的音符化为人间吉利,这是董事长年轻时写的一首诗。
昨天微信朋友圈很多吉利朋友都在转发吉利-拥有世界格局的中国车企这篇文章,作为前吉利员工,深表赞同,字字珠玑,过往经历历历在目。2018年,是我走进汽车领域的第8个年头, 8年在汽车领域只能算刚交完学费,今年年初离开了曾经挚爱的汽车企业,转战产业投资。在广州出差,路过广州长谭(长谭店是吉利最大的经销商之一),看到宏伟的第一店,看到吉利在华南的保有量,有感而发。
写这个文章有几个初衷:一,转战投资领域后,很多汽车和非汽车领域的朋友不约而同地问一个问题,吉利为什么能成功,源动力在哪,通过业务领域,一时很难讲清楚,向企业管理陈老师交流,好像有了答案。二,在国家支持混改的形势下,国企要学吉利这样的民企,要有壮士断腕的改革,深化改革不是蜻蜓点水,要为企业的未来赋能,为员工的未来负责。三,作为前员工,看到吉利今天的发展,为企业也为中国汽车行业深感自豪,在社会和经济深度变革的今天,吉利为产业的未来留下了火种。四,不管到哪里,以奋斗者为本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态度都值得弘扬,也时刻敦促自己,不要停下脚步。
离开吉利依然充满奋斗精神
50万到150万的跨越,吉利只用了3年,这是汽车行业的“吉速”,并且在不断加速,很难从业务领域去解答朋友们的疑问,因为汽车作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太庞大,亲历过汽车企业的人都能明白,涉及到资本、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后市场很多环节,领域太多,说的也不一定全对。
从50万到150万,不是一名VP,一个子公司能做成的,企业本质是商业,归根要用商业的思维解答,陈老师的话点拨了我,今天的成功是集团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是奋斗者精神使然,使命必达,我想这就是源动力。补充个小故事,曾经分管我的副院长常说吉利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长安,我私下里觉得长线看,从地缘精神,上汽和广汽才是最大对手,上海的开放,广州的精细,与吉利的浙商精神异曲同工,大概也能印证这个想法。
外人很少有人知道吉利有一首司歌——为了一个美丽的追求,是写的词,每当大型会议,齐唱司歌都作为压轴戏,唱出的是吉利人敢于拼搏团结协作,超越自己闯荡全球的决心。吉利有个钢琴曲,送你一份吉利,后来很久的时间,都把这支曲子当手机铃声。个人喜欢看亮剑,亮剑精神,一支能打仗的军队需要亮剑军魂,一家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要屹立在世界之巅,需要的是企业文化。
过了钱塘江大桥没多远,就能看到大大的蓝色“GEELY”的logo,江陵路1760号,这里是吉利控股集团的总部,周围半边环绕着建设河,把园区和江陵路、江南大道隔开,内部多了几分安静。十年前,滨江还没有那么繁华,吉利大厦是附近为数不多的高楼,十年后,尽管周围更高的聚光中心、星耀城拔地而起,但这座吉利大厦却更有光芒了,依靠的不是大楼的高度,而是吉利在中国汽车产业的高度,在杭州三产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于阿里、网易、海康(全球安防No.1,是No.2大华的两倍,大华也在杭州,旗下有零跑汽车),吉利是第二产业制造业腾飞的代表,也正在向第三产业迈进。
(以前是富康时代神龙销售公司总经理,大家最尊敬的汽车行业前辈)总饱含深情的讲一讲吉利过去的事情,2001年10月,日暮乡野,宁波天童寺,吉利四君子盟誓,在当时民营企业不被允许,不受国家保护,完全无证生产的窘境下,四个人立下了“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宏愿,张总总能把吉利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所经历过的艰辛、拼搏和崛起,用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细腻,声情并茂的向大家娓娓道来。
当然也不是每位员工都那么幸运,我有幸聆听,从早上9点到12点,66岁的张总站在台上讲了三个小时,没喝一口水,讲了很多过去的事情,讲了管理层很多神奇经历,创业史历历在目,对汽车产业的大智慧令人拍手称赞,强力入股锰铜、闪电收购DSI,全力收购沃尔沃的壮举都能让人不绝于耳,时至今日,照着张总的PPT,还能回顾每一页的内容,难以想象八九十年代实业创业的艰难,越是这样越能衬托今天吉利的辉煌成就。
记得张总一句话,一家好的企业都会赋予员工企业精神,加盟吉利的海尔高层(湘潭基地总经理刘向阳,原海尔冰箱股份总经理)展现了海尔人风格,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 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一家好的企业,一定深深影响其员工,现在我明白,吉利的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我。
转型要壮士断腕,造车要工匠精神
外人看到了吉利现在的成功,而每次转型都是壮士断腕。2014年博瑞水立方亮相,吉利迈入3.0时代,不是吉利的第一次转型了,也不是最后一次转型,但是最成功的一次转型。早在2007年,吉利从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迈向了“新三样”——远景、金刚、自由舰。2009年,慈溪,杭州湾工厂,是吉利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的样板工厂,在这里成就了中国品牌一代神车帝豪,六年后,还是杭州湾,靠东一点的春晓工厂,博瑞下线,这是2015年我去过的中国品牌规格最高的工厂,没有之一,吉利从2.0时代迈入了3.0时代,我想未来吉利还有4.0/5.0时代,因为一家开放进步拥抱未来的公司,一定是不断变革拥抱新时代的。
偶然听杨总聊到过一次和国家游泳队合作的过程,不得不佩服吉利中高层的睿智。那个时候的吉利关注度远没有现在,经历品牌合一,销量下滑、人事变动的阵痛之后,没人能想到吉利能打造出这样一款B级轿车,特别是三品牌合一之前,吉利的产品、营销、渠道如何,在此就不提了,内部分享就好,我经常和人讲,改革进步,要有自我否定的态度、要有空杯的心态、要有壮士断腕行动、最重要的是敢于用人。
在后来的时间里,吉利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精品车”,(后来上汽、广汽也做了很多精品车,但都没形成精品车体系)2015年,长城、长安在SUV市场风生水起,而吉利在苦心打造自己的精品SUV——博越。
,写了很多关于NL-3的记录,深受网友喜欢(有兴趣可以去搜一搜)。到现在,自己每次做项目都对小朋友们讲过去的例子,一定要做到极致,不放弃每个细节,别人是把产品做到了极致,我们要把项目服务做到极致。
2016年1月,博越亮相,全新的家族内饰设计、越级的智能配置,打破了中国15万级SUV的多个第一,内蒙呼伦贝尔的冰雪试驾让博越达到了预热高潮,2016年3月,博越在宁波上市,销售林总宣2016年是吉利SUV元年,至今销量突破50万。个人观点,博越满足了中国15万以下用户的需求,但更大的意义在于,其性价比和品控做到了一流,造型内饰主动安全都达到了中国品牌新高度,为15万级的SUV做了标杆,作为竞争对手,间接推动了后来的RX5,甚至是GS8产品实力的提升。
最后,帝豪GS、远景SUV、帝豪GL先后上市,在2016年后半年,凭借老产品的稳固和新产品的发力,吉利以60%以上速度飞速增长,打破月销10万的记录,也就是这时候,吉利得到了全行业的关注。2017年远景系列大众精品车上市,得到了市场较好的反应(曾经我是不看好这些车的),年底领克01上市,2018年,博瑞GE、缤瑞上市,后续还有一些车型。
吉利的产品组合拳出的漂亮,这些车是不同的项目组研发修改的,营销不同团队主推的,为什么能做到款款精品,这背后依靠的就是奋斗者精神,抓细节,找问题,精益求精。滨海四路的杭州湾研究院,每个夜晚都是灯火通明,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汽车研发人员,有东北一汽华晨的,有华北长城的,有西南长安的,有中部江淮奇瑞的,还有大批上海的,没有任何娱乐夜生活的杭州湾,成了目前很多汽车研发人员又爱又恨的地方。天南海北五花八门的工程师都汇集到一起,怎么能开发出精品车,涉及到研发体系建设,是很大的问题,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是很难在这个地方待下去的,为职业精神和奋斗精神,点赞。
灵活的组织架构,敏捷的响应机制
一切问题,终究是人的问题,论整体人员知识素养,吉利不错但不是最好的,论工资待遇,吉利也可但也不是最高的,为什么这样一个团队能打造出这样的精品车?当今世界越来越数字化,资本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新兴市场持续壮大,价值链断裂,新技术的影响深入而广泛。互联网时代中,面向未来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汽车行业日新月异:
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公司变化快,总能因时而变,高科技公司把握趋势,顺势而为,汽车企业属于步子较慢的一方,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这是新时代对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面向未来的组织既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也需要保持灵活,从而抓住创新的机会,这一点在吉利深有感悟,伴随市场和业务变化快速调整的组织架构,总是在不断地通过创新需要发展的动能,组织方面比如研发项目组模式,很多企业争相学习,业务方面比如进军专车,都可以归类到里面。
稳定是前提,在组织结构中可以共享赋能与职能部门等支撑体系,要保证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竞争性资源/能力并可以在不同业务线当中创造价值,做到稳定是基本功。灵活是结果,业务组织方式、资源配置和决策体系灵活变通,从而可以使部门快速应对市场与竞争,吉利在这方面非常灵活,有民营体质的优势,但更多是变革创新适应市场的结果,因为涉及到企业内部组织,不方便多说,但是这种现代企业的模式,值得很多国有企业学习。
举个例子,公开的,人力资源,虽然个人不是很喜欢,但瑕不掩瑜,不能因为个人意愿做出不公正的评价,吉利在人力方面做得不错,不仅领先汽车行业,在国内企业也属于一流。
吉利规模很大,人很多,很多子公司有独立完整的HR部门,彼此从事着类似的工作,后来这些分支机构的相似工作都被抽取出来,统一交由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每一位员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咨询共享服务中心,这就是一种改革,会动小集体奶酪,但对大集体百利而无一害,这种模式和效率超过了很多互联网公司,不得不佩服魏总的前瞻性,组织变革、人才选拔、激励、资源整合。员工的体验好,招聘效率也高,吉利在这几年飞速发展,和人力招聘不无关系。很多公司一分手便老死不相往来不一样,但吉利对员工保持了极高的热情和包容,再回头的员工对公司有感情,对公司更了解,对业务更熟悉,是双赢,这是大企业的风范。
写了不少,还有很多没写,不是管理层,很多问题也没有想明白,观点是可以畅所欲言,但事实就得讲实话讲真话。再说个小故事吧,以前听老员工讲过,很多新来的小朋友觉得当时吉利品牌不好,出公司门都摘掉工牌,现在不会了,我也有同感,离开吉利以后,每当提起老东家,对方投来的更多是发自内心的赞许的目光,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很高兴也很自豪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奋斗者为本的精神一直激励我和朋友,希望这样的精神可以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看到,也祝吉利早日实现20200战略!
2018年6月3日下午 于穗抵沪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