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功夫不是別的,是放下。我們去念經,念經會開智慧,是,會念開智慧,不會念長煩惱。什麼叫會念?念經的時候把分別執著放下,這就叫會念。念經的時候還有分別執著叫不會念,那個念法煩惱不但不會斷,還會生煩惱。這個煩惱就是什麼?叫所知障。你有煩惱障,你現在又加上所知障,你就錯了。所以念經,馬鳴菩薩教給我們這三個原則,我們要記住。念經、聽教(就是聽講),都要守住這個原則,聽講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就是你心裡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不要去想它,一心聽經,把其他的念頭都忘掉、都放下,這叫會聽。這樣聽經會得定、會開悟。不會聽的人,就是我們凡夫想聽講,聽人講話一樣,句句都記在心裡,順著自己的意思生歡喜心,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要批評,那叫生煩惱。你聽了看了生喜怒哀樂,你生這些東西。真正會聽經的人,他聽了他得什麼?他得清淨平等覺,他得這個,這叫會聽。換句話說,聽經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就是清淨平等覺。讀經的時候不要執著文字相,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叫我們不執著言說相,我們也不應該執著文字相,也不執著這些名相,也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想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句什麼意思,不必去想,這樣讀經就會得禪定,會開悟。所以會跟不會關係很大,什麼你都得會,掌握到它的原理原則。
我為什麼聽經?我為什麼讀經?為開悟、為修清淨心。我們這兩個小時在一起共修、在一起分享,是不是這兩個小時的心地清淨,裡面沒有雜念進來,一心都在經教上?這就對了。聽聞經教而不執著經教就對了,完全對了。到純熟的時候確實境隨心轉,你的功夫深了。功夫深是什麼?你的念頭裡頭真的跟自性相應,煩惱習氣逐漸逐漸淡薄,跟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逐漸逐漸接近,它起作用。我們現在是不起作用,為什麼?我們跟煩惱習氣太接近,所以性德不起作用。這個沒有關係,我們聽經的時間太少了,功夫不夠。所以真正有這種修學的環境,每天能聽十個小時經,我相信三個月、半年,你就會變樣子了。這種方法對於中下根性的人非常有效,我們今天講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修學特別有效果。知識分子你叫他去參禪不行,他定不下來,你叫他去念佛也不行,他念不下去,他妄想雜念很多。所以一般人毛病,兩大毛病,一是昏沉,一是掉舉。昏沉就是什麼?精神提不起來,坐久了他打瞌睡,睡覺了。不但坐著會睡覺,站著也會睡覺。我們年輕的時候出家,早晚課上殿,大家都排班站在那裡,就聽到有人在打呼,站在那打呼,昏沉,老和尚就用香板打他,他就站在那裡睡覺。還有功夫更好的,走著睡覺,在繞佛,繞佛的時候他在打呼,很厲害!所以這是個毛病。另外一種毛病是什麼?心定不下來,他不睡覺,精神很好,妄念很多,那叫掉舉。這是佛門講的,這兩種煩惱習氣很重,都是心定不下來。關於心定不下來,掉舉的人,佛用修定的方法幫助他。精神提不起來,昏沉的人,一個是讓他繞佛、經行。經行的時候也會打瞌睡,還有個辦法,叫他拜佛。所以在佛門裡面,老和尚對這種人,規定他的功課,一天拜三千拜。三千拜要差不多拜七、八個小時。行,這能把他這個毛病治好。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三四集) 2010/09/05 香港教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