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雷军成首富背后:真正的聪明人,都在下笨功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你若不是富贵出身,忠诚和勤奋便是唯一的机会!

——雷军

01

迄今为止,能真正看懂小米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还记得当年小米刚诞生时的状态吗?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赞叹它的成功,还发明了“互联网思维”一词。


很多人以为小米的成功是因为雷军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当时雷军当时要做手机,但他既没有客户、也没有用户,于是就自己搭建了一个网站,基于安卓做一些系统优化,然后在各大论坛里面3C数码板块注册了很多的马甲在里面聊天、发评论、发帖子,然后和其他人成为朋友,并将其拉到MIMU论坛里面。



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雷军把这些人按照归属地分类。在每个城市建立MIMU同城会,每个月至少要在一个城市开一场同城会,大家都是手机发烧友,都很喜欢刷机、都很喜欢新款的3C数码。OK,我们聚在一起聊一聊,你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你对你的手机功能有哪点不满。


比如:现在的手机通话久了经常发热、我想要的功能无法实现;只要你吐槽,很快MIMU就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可以下载使用,这种交互体验是非常好的。小米用了3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同城会,聚集了百万的忠实的会员,其中雷军本人就通过粉丝同城会,见过数以万计的粉丝。


02

所以,在小米成立之前,雷军就开始做了三年的MIMU系统。这一段埋头苦干的经历很少被模仿者道起,这就是雷军的“匠心”。


其实那个时候的雷军已经是很成功了,作为一个投资人,他之前已经在金山拿到了股份,金山上市,他的个人资产已经非常高了,坐拥数亿身价。当马云在北京碰壁,马化腾为生存发愁,周鸿祎每天挤3个小时公交上班时,雷军已经开了辆白色桑塔纳。


但他还能够出现在城市中,跟发烧友坐在一起,去讨论、去聊这些东西,这就是“创业精神”!



后来,在雷军做第一款手机的时候,其实已经跟这些用户交互了三年,他们本身一直渴望出一款属于符合自己需求的手机,而雷军早就抓住了这批人的消费需求点。于是雷军的第一款手机10万台瞬间都被抢光了。100万有需求的用户,然后卖了10万台,这个转化率只是10%,真的不算高,所以小米真的不是运气太好,而是积累太厚了!


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小米手机做的不是“饥饿营销”,10万台手机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不是做瞬间爆发的!小米的所谓“极致体验”,其实是他前期聚集了100万的粉丝和会员,才有了后续的一切。


凡是你能看到的“成功”,都只是一种结果和表象。


每一种成功的背后,必定都有一种“笨功夫”在支持。


03


严歌苓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被问到,从一个英语小白考入美国知名大学接受写作训练,还能拿到满A,她是怎么做到的。


严歌苓回答:“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考托福的时候,抱着书本死磕,把字典背下来;在异域谋生洗盘子,手臂上记满了单词,就干活的时候多记几遍,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到?


每天坚持写作6-7个小时,每天6000字,坚持了30年,这样的作家,怎能不高产?


写农村题材就跑去农村和老太太们同吃同住,写学校题材就跑去中学和学生们一起上课,这样的作品,怎能不精彩?


很多知名作家都对严歌苓的作品有着高度评价,如今严歌苓仍能保证每年都有高质量的作品上市,看她的作品,感觉她似乎永远都有着源源不断的灵感。


她接受采访时曾说:“写作最大的敌人是懒惰。”


即使是遇到写作思路受阻的时候,她也会坐到写字桌前,直到打开卡住的地方。



唯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才能带来蓄势待发的灵感。

 

我曾在一个写作训练营担任点评老师,常有新进的同学说,一被拒稿就灰心,不想写了。


每次我都请上稿最多的同学跟大家分享自己被拒稿的经历,有一次一个叫燕子的姑娘说:“去年写了近100篇,上稿了10篇,我挺开心的。”


被拒的那90篇被她说得云淡风轻。


燕子这两个月在好几个平台密集发稿,已经是同班同学的偶像,大家都没有想到,原来佳作频出的师姐也有过这么不堪回首的历史。


在我眼里,燕子就是和严歌苓一样的聪明人。


她们的聪明,就在于没有方向之前,只管努力;有了方向之后,只管坚持。


聪明人都知道,没有捷径可走,他们把寻找捷径的精力用来默默前进。


04



钱钟书也说过一句: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钱钟书有着海量的知识储备,他“博学”的笨功夫,就是争分夺秒地读书。


钱钟书读清华时曾“横扫清华图书馆”。


有同学回忆说:


钱钟书一个礼拜读中文书,一个礼拜读英文书。每个礼拜六,他把读过的书整理好,抱去图书馆还,再抱一堆回来。


钱钟书在清华呆了四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有去过,所有的假期都用来读书了。


传言钱钟书记忆力超凡,但他“过目不忘”的笨功夫,就是反复推敲和记忆。


钱钟书曾透露自己读书“不遗忘”秘诀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杨绛也说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杨绛曾回忆,他们初到法国的时候,钱钟书在法语方面还略比自己生涩,然而短短的一年时间,钱钟书的法语水平就远远地超过了自己,因为钱钟书的学习一刻也不曾懈怠。


杨绛说钱钟书嗜书如命,研究法文的时候,从15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18、19世纪,一家家读下来。后来学习德文、意大利文也是如此。


著名学者邹文海是钱钟书的小学同窗,他回忆钱钟书出行的时候随身带着字典,“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


钱钟书却说:“字典是旅途中的良伴。“


一个把勤奋当习惯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辛苦的。


正因钱钟书下足了经年累月的“笨功夫“,才有了后来博大精深的《管锥编》。


《管锥编》堪称国学大典,内容涉及文史哲经,古今中外文化对比研究,精彩纷呈。是钱钟书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学术成果。


聪明的人,都把刻苦当才能。


05



曾有读者朋友诉苦说,毕业几年换了几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很拼,却始终在小职位上熬着,感觉很没意思。


想迅速出人头地是我们踏入社会时的普遍心愿。 


每个人都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不怕吃苦,但每个人又都只喜欢简单粗暴的努力,最好是连拼三天三夜,一周就有回报。


急功近利成了现代人的通病。


如果可以,谁都愿意选择去做见效快,短时间内能看得到收获的事情。可是,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呢?


任何行业都不是能短时间内能做出效率来的,哪怕你见过别人一夜之间平步青云,机遇背后的积累你也是见不到的。


别因为不敢努力,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所有的成功,都是慢慢熬出来的,不做好厚积薄发的准备,再好的机遇放手上都白搭。

 


之前看李尚龙的书,被他的一段经历震惊了。


他写自己当英语老师的时候,每堂课都要花几十个小时去备课,每一课都会事先对着墙讲十遍,用录音笔录下来反复听。


私下跟自己死磕多遍,才有了学生们见到的行云流水。


他说:“这世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不过都是精心准备的必然结果。


我们以为聪明人成功靠的都是天赋,但真正的聪明人却从不指望天赋。他们明白天赋是努力到达一定程度后的锦上添花,并不能成为努力的替代品。


所以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走得更认真,更舍得对自己下狠手。


为什么愚公移山是一件聪明的事情?


因为愚公是一个真正有远见的人,他知道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就得承受最艰难的过程,他知道再大的困难,也抵不过滴水穿石的认真。


遇山敢开路,遇河敢搭桥,这世上能难住他的事情还有多少呢?


沉得住气,发得了力,才是人生大智慧。


人要有所执,方能有所成。







萝卜心理——心理学习交流&义诊平台


苏洁老师与十几位同事建立了萝卜心理义诊平台

及400国内心理健康援助(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咨询师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群里回答

大家生活中以及心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如需紧急心理援助请直接致电7X24小时

全国心理援助热线:400-8919-238



志愿者小伙伴儿招募

只要有一颗?热心并对心理学有兴趣,

有意加入志愿者团队的小伙伴儿,

(有无基础皆可,会根据个人情况安排工作,

加入后有资深心理咨询师指导学习)

报名请联系微信:xinlidoctor罗博医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