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劝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末民初)王国维《人间词话》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4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03年7月13日《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之江新语》)

——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作报告时的插话》(《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解读:

《人间词话》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著作。他的“人生三境界”说,是对历史上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王国维发现,成功有其共同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中得到体现。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王国维将此句解读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瞻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尽管遇到百般困难,还要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意指人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日渐成熟,豁然开朗,进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多次引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并详加阐述: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王国维照片

【辩证】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2015年9月22日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解读: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说,天下万物各不相同,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

、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孟子像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2013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解读: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汤之《盘铭》),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在这里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

,曾多次引用3600年前的这句古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虢季子白盘(西周晚期)

【立德】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2007年2月5日《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之江新语》)

——1989年1月《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摆脱贫困》)

解读: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首句。老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圣人,就不能有个人意志,只能有百姓意志。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 2007年又在《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一文中写道:“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在十八届中央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十九大报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以百姓心为心”的现代解读与应用。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