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湘诗选(第15期)
“大邵阳诗群”《洛阳仙洞》评奖结果
一等奖:王唯 (作品25号)
二等奖:水之湄(作品 7 号)
三等奖: 刘朝阳(作品26 号)
优秀奖:
罗 森 (作品19号)
艾华林 (作品1 号)
刘群力 (作品18号)
方 竹 (作品13号)
曾楚涛 (作品23号)
邓流沙 (作品21号)
李 婷 (作品29号)
组织者作品:
张雪珊 (作品17号)
于执立 (作品4号)
张华博 (作品20号)
获奖作品:
25、洛阳仙洞(王唯)
一堆黄土
住过仙,住过尼,住过学生
如今,歇一个寡言过客
一堆黄土,有个好听的名字
不忍叫,怕惊醒深埋的呼唤
不忍叫,怕一位母亲颤声答应
不忍叫啊,脚下
那么辽阔的土地
也挡不住呜咽的资江
张华博(评分:90)点评:抒情高手。手法老到。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让人心起波澜,且经久不息!人人都是过客,人人,不一定对这个尘世,对逝去的美好,怀揣慈悲与感恩!有一种比大声疾呼更催泪、更具杀伤力的叫,叫不忍叫!它其实比春雷还响。
于执立(评分:82分)点评:“不忍叫,怕一位母亲颤声答应”,因为这句,我也不忍删。与26号排在一起,差点被我忽略掉,想舍弃,但终究不能,因为文本就摆在这里。
青瓷(评分:90分)点评:在所有作品里边比较亮眼的,以情取胜。通篇写孝却不着一字。三小节通过层层铺垫,类似的语言结构酝酿达到情感顶峰。
7、洛阳仙洞(水之湄)
修行已久 他缓缓起身
洞中有清冽的甘泉
泉水里有从洛阳游来的鱼群
鱼儿激起的涟漪划破了水面的平静
那些在光阴四壁游走的身影
宛如母亲默默跟随的眼晴
纵使能点石成金
又怎能做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
岩石坚硬 柔软处是斑斑泪痕
若干年后
叫洛阳洞的地方修建了一所学校
天真的孩子们不认识得道仙人
他们齐读
香九龄 能温席 当所执 孝于亲
张华博(评分:87分)点评:沉着冷静。结尾巧妙,耐人寻味。画感。质感。我仿佛看见一群可爱的孩子一个个一边摇头晃脑,一边齐声诵读“香九龄,能温席,当所执,孝于亲……”。悲催的人们,你们不必惋惜与叹气,洞可以毁,我们的传统美德,不会!瞧,它正在一代一代地传承!
于执立(评分:87分)点评:前部分写申真人思母,鱼是洛阳游来的鱼,柔软处是斑斑泪痕,都很平常;后一节波澜突起,写传承,让人为之叫绝!写法类似的有17号,惜乎“先到为君,后到为臣”,且名额有限。
青瓷(评分:89分)点评:在7号与17号作品间两者构思有很大的同质性,我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7号。7号的语言干净,结构也很紧凑,有形象,有细节。
26、洛阳仙洞(刘朝阳)
有时,名字也可取暖
比如这无名洞,贴上洛阳的标签
对寄居人而言,便有了母亲的温度
有时,逼仄的角落也能成仙
比如这三丈幽空,远离人间
泉清如镜,便有了仙风道骨
有时,小庵亦照亮一方
比如这低处的点石庵
比高处的大庙更灵验
有时,相见不如思念
比如这消失的景点
再不会遭受尘世的污染
张华博(评分:86分)点评:名字也能取暖,逼仄的角落也能成仙;低处的有时比高处的更灵验;相见,有时还不如思念。谁说不是呢?诗人其实是哲学家。这个社会是需要我们用诗去引领的。这是诗人必须具有的担当。
青瓷(评分:88分)点评:老实说我读第一遍扫描时候忽略了,觉得开始很好,结尾下沉。再读一遍时候我还是将它列入一首好诗。就因为它的思考深度与视野开阔,不能因为瑕疵将它淹没。
于执立(评分:86分)点评:作者选用排比句,将事物层层剥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19、洛阳仙洞(罗森)
申神仙,也许你凡尘未了
最终没有修炼成仙
这是邵州,不是洛阳
故乡,是挂在塔檐上的那枚月亮
一夜未眠
风,拂去塔尖上千年尘埃
思念,跌落深井。泉水从唐朝流至现在
石头,有着盛唐一般坚硬。幽幽泛光
东塔身子笔直,眺望目光终能抵达黄河
如果洞口升起一缕炊烟
就把它当作洛阳吧
牡丹,娇艳绽放
马蹄声越来越近……
于执立(评分:88分)点评:这首诗的语境比较好。没有直接去叙述洛阳洞,但给读者留下的情感比较深,有作者个人的体验。
1、洛阳洞引(艾华林)
混迹江湖的那些年
我活得很狼狈
每次回乡,我都把帽沿压的很低很低
找一个洞把自己隐起来的想法
是父亲去世之前就有的
在我的故乡,西山脚下的洛阳洞
是最理想的修炼道场
但那些铜炉已被清理一空
生活在这个浮华的世界
想隐是隐不住了,不如找些柴火
把玉壶里的冰烧开
泡一泡清明的雾茶静待来客
如果有君自洛阳来
不妨替申仙人打听一下乡情
然后再向他讨一个扬名立万的良谋
张华博(评分:88分)点评:朴素软和。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道出了更多人的心声。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叙述与表达方式。所有的语言都只为一个着力点:营造主题思想或意境。所以,语言是肉,思想是骨。二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此诗,如果表达再精准点,深刻点,穿透力会更强,冲击震憾力会更大。
青瓷(评分:87分)点评:隐,藏起来。个人修为隐不住,出世不再,入世艰难,何以为继?这时代的尴尬病怎么破?只好继续游于世。对现实与历史的观照反映出一种荒诞的事实: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无以立足。这微妙的反讽让人思考:在真实面前,一切摇摇欲坠。
18、洛阳仙洞(刘群力)
(一)
孩子、教室、楼房
刚开发的新城
我们黑夜里举起火把,高过
佛前的神灯
总找不着你的踪影
(二)
几回夜里,梦回大唐
盛世的丹炉,火候刚好
申泰芝凝神静坐,母亲的身影在洛阳
趟不过南北横亘的河,跨不过千山万岭
(三)
痕迹被旧风吹走
长生不老变成神话
黑夜里,我急忙
搂住孩子,抱紧母亲
张华博(评分:89分)点评:整体不错!技法娴熟。语言柔婉且富张力。最亮眼的是“我们黑夜里举起火把/高过/佛前的神灯”。尤其结尾:“黑夜里/我急忙/搂住孩子/抱紧母亲”感染力极强!相信这一传神的细节,是块铁石,也会融化!
13、洛阳仙洞(方竹)
伸手一指
就托起一片浮云
涤尘濯心
时间足够美好
如洛阳井,亦如洛阳泉
缓缓流淌
流过今生,淌入来世
那个隐居的申泰芝
忘了,关紧洞门
让她的思念
遍及洛阳
张华博(评分:80分)点评:语言干净利落。略显单薄。不新。结尾,还有点狭隘。
于执立(评分:84分)点评:语言干净唯美,写出了仙气!后一节精彩,一个假设中的场景,将两地的思念写活了,想象空间非常大。
青瓷(评分:85分)点评:文简,意足。申仙人仙气飘渺的"浮云"虽空,一到洛阳,就绕不过去;他的"隐",隐得再幽深,也关不上亲情乡情的洞门。 仙也罢,俗也罢,慈怀善念,从来都是殊途同归。 13号作品说了这些,已经够了。
23、洛阳仙洞(曾楚涛)
赐大国师,往玄真观,侍玄宗游
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一城暗香疏影的牡丹……
申真人,法天黄袍飘飘,美髯飘飘
贫道去也,仙风飘飘
一路名山大川略过
为何是邵州城外一无名岩洞,不得而知
一个遵道修心之人
该修心无挂碍无赘物,该修心清如水
却修不掉三千里外慈母音容
又修不来洛阳城的一碗井水,不得而知
此后,他是冲举升仙或委身他乡陌途,不得而知
可知的是洛阳洞小学,那朗朗读书声
业已替代点石庵的钟、磬、鼓、步虚清音
一茬又一茬,度人间运程,如七色祥云
张华博(评分:82分)点评:骨架很好。结构布局也完善。平了点,实了点,仅停留于表象。语意,不能给读者更多的矿石或宝藏。一首诗里,哪怕只一二句亮眼,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执立(评分:81分)点评:看得出来,作者为写此诗,对申真人下了一番真功夫,不足之处在于写得过实了点。
青瓷(评分:86分)点评:我相信这位作者对洛阳仙洞典故做了足够的工作,才能准确的写出申真人到底做了什么,这是令我敬佩的。在全部作品中,大概也是他做功课最多的一位。在修行中,修道与孝行哪个更迫切,应该也是我们当代人的思考。你如何选择,作者没有告诉你,但时间会告诉一切。不过说实在的,我不怎么喜欢这么啰嗦的长文,亲,你已经远远超过100字了。
21、洛阳仙洞(邓流沙)
埋藏着一场独白
千年的经卷,纵然焚烧
也破译不了
一块石头的虔诚
最高的东塔和最美的西山
就此俯下身来
执意臣服于点石庵
一行残缺的墨迹
脚下的资水,静静北流
突然,我扔出一块碎石
以母亲命名
荡起晶莹的水花
于执立(评分:85分)点评:该诗的开头一般,接下的两节越写越放松,也渐渐扣住了主题。
29、洛阳仙洞(李婷)
去邵阳
去洛阳
去找一个穿长衫的人
允许他文绉绉
允许他弱不禁风
我说申神仙
隐不了就别隐了
你的心太轻
重的东西装不下
何况洛阳那么远
母亲那么远
张华博(评分:85分)点评:一个放不下红尘的人,何以成道成仙?妙就妙在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见地。简洁而平实的语言,藏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刀。诗,不必写得太复杂。往往只需抓住一个闪光点便行。同题诗,考的是每个人的原创能力与综合实力。视角新颖独到者,往往胜出的把握较大。兄弟,这点你做到了。恭喜!
青瓷(评分:85分)点评:好吧,你轻飘飘的错两个字,我也轻飘飘的原谅你算了。谁叫你轻飘飘的将他写活了呢。
组织者作品:
17、洛阳仙洞(张雪珊)
你在洞中思念妈妈,妈妈离你很远
母亲在洛阳牵挂儿子,你离母亲很近
洛阳井,是儿的泪眼婆娑,日日夜夜无声流淌
“泰芝,泰芝,你是为娘和血的牙齿,寸断的肝肠”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阳光明媚,洛阳洞小学书声琅琅
一个留守儿童,在作业本上画出妈妈
此刻,在她的怀里睡得正香
张华博(评分:85分)点评:二句旁白用得好,引借在此,整首诗便陡增份量。
青瓷(评分:86分)点评:古今血脉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儿为母孝,他留下了佳话,可是如今呢?孩子只能在画着的妈妈怀里睡觉,谁之过?这惊人的刺痛感让我选择了它。
4、洛阳仙洞(于执立)
从繁华的洛阳到僻远的邵州
找一个洞隐居成仙
需躲开二千里鼎沸的人声
十方烟火红尘的叨扰
需骑着烈马奔驰二十个日夜
洞名洛阳洞,井名洛阳井
你将邵州城外的点石庵
修炼成故乡洛阳的模样
从洛阳到邵州,从北到南
要走那么长的路,要费那么久的时光
要跑死三匹烈马,想必
还需要一颗对老母亲深深愧疚的心
青瓷(评分:85分)点评:写法老到。也正因为这点,我没有将其列为前三。做一个跟随主流风格写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也算是我对作者小小的惩罚吧。
20、洛阳洞(张华博)
消失就消失吧
人间还在
家园还在
天空还在
亲人的笑脸还在
不少人的良心与爱
还在
你我终会露出一个洞口
我们相互走进,我们一起隐居
相信,比传说中的洛阳洞
还冬暖夏凉
青瓷(评分:85分)点评:虽然哪个洞崩塌后都可以引申其后内容。但洛阳洞事实上不存在也照样可以引申:洞不在,人在,伦理在,爱在。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来思考:我们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崩塌的世界,在废墟里找到生活的意义。
青瓷(小结):本期作品非常出彩的较少,将地域特色写深写透的少,思想性与语言锤炼度还是有待更上一层楼的,另外,诗为情所致,在这期作品里普遍存在情感力量不够,都是在作诗的感觉。于同题诗尤其是这种地域文化诗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遗憾。但是总体上来看,作品质量均衡,不相上下。由于名额所致,我对自己忍痛割爱开始点评了的几首诗深表遗憾,比如18号,5号,11号,33号。
关于洛阳洞
洛阳洞是前进山下的一个岩洞,景致清幽,“资邵二水汇流其下,石室曲折,后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间字痕可读”(见道光《宝庆府志》)洞旁有洛阳井,水清如镜,长旱不竭。
洞名的由来
昔日景致清幽的洛阳洞,原址在东塔岭西山脚下点石庵中,为庵中小山北一石灰岩自然溶洞。洞口宽、高各六尺多,主洞长约三丈余,深处有小洞,内冬暖夏凉。洞内有一小泉,水聚洞口,清澈如镜,久旱不竭。传说唐代有个叫申泰芝的人曾隐居此处,因思念在洛阳的母亲,将此洞取名叫洛阳洞,洞口泉水聚集处取名为洛阳井。点石庵则源于明清,盛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曾是湘中有名的胜地。解放后,在其旧址办起了洛阳洞小学。洛阳洞也因城市扩建,源断水涸,垢存污布,风光荡然。这几年,旧城改造,已将其一举夷平。宝庆十二景之一的“洛阳仙洞”,从此成为传说。
申泰芝何许人也
洛阳洞因申泰芝而得名,而申泰芝何许人也?
申泰芝,字元之,道士,唐朝洛阳人,与玄宗同生日。曾历览胜地,后来到邵陵佘湖山修炼。唐时崇尚道教,开元中玄宗召申泰芝至京,赐号大国师。住玄真观,常从帝游。后还山居久升仙。
申泰芝隐居修炼的佘湖山,是今天邵东县佘田桥镇的那座佘湖山,风景甚美,如今已辟成旅游景点。至于这位道士为何舍弃洛阳洞而去佘湖山,就不得而知了。那里离州治稍远,可能离仙境更近?
在他死后,朝廷令邵州为其建庙,岁时祭祀。为便于祭祀,庙就建在州治附近,称佘湖庙,其山乃名为小佘湖山。明车大任诗云:“佘山高百仞,翻爱雪晴时。积素兼天远,凝晖映日奇;千林频送色,万壑顿回姿。欲借阳春意,挥成郢客辞。”诗题还是叫《小佘湖山》,后来逐渐却通称为佘湖山了,直到如今。
洛阳洞是前进山下的一个岩洞,景致清幽,“资邵二水汇流其下,石室曲折,后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间字痕可读”(见道光《宝庆府志》)。洞旁有洛阳井,水清如镜,长旱不竭。据传,洞、井皆为唐人申泰芝思念他在洛阳的母亲而命名,故称“仙洞”、“仙井”。明宝庆知府谢省有《洛阳洞》诗:“杖履跻攀到九华,不知何处是仙家。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闲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岁月,洞门长日锁烟霞。仙纵一去无消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参政车大任诗中有“门连丹灶寂,坛共白云平”句,可见在明代时洞口尚有仙人炼丹用的鼎、灶法坛之类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