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不仅有音韵美、文辞美,更有状物美、抒情美。我想,通过学习,进而类比联想,还能给摄影以有益启发。艺术隔行不隔理,姊妹艺术拿来为我所用,举一反三,格物致知,不正是“开卷有益”应有的正向效应吗?!
《为城市美容》 王晓龙/摄
《死海一跃》 王晓龙/摄
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以说是一幅充分利用门窗框架结构出来的大气磅礴蜀山山水画卷。框架为画面搭了一个好看的框,引导我们的视线向主体集中,完成对自然美的礼赞。
《菲斯“屋顶”皮料洗染厂》 王晓龙/摄
《晨练》 王晓龙/摄
“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民间诗人写的这句诗词,有特写与追拍的感觉。特写、追拍都是用简洁手法,促使画面更加干净,主体更加突出。
《柏柏尔族少女》 王晓龙/摄
《笛声不老情》 王晓龙/摄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上下俯仰,左右端详,庐山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拍摄者也应该多视角多景别地观察拍摄同一事物,尽可能拍出最美特质的影像。
《仰望撒哈拉》 王晓龙/摄
《沙漠驼影》 王晓龙/摄
被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用的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告诉我们,只有千百次的寻觅,才能在兜兜转转中找到心仪之人。摄影也应该具备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多看多拍多想,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质变,成就丰赡美丽的图像。
《迷情撒哈拉》 王晓龙/摄
《化妆镜像》 王晓龙/摄
王维《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绿对白,灰对红,色彩运用对比强烈,让人印象深刻。摄影者应为“好色”之徒,通过色彩的调配来抒发或温暖或冷寂的诸般情感。
《享受阳光》 王晓龙/摄
《远足沙哈拉》 王晓龙/摄
宋代词人张先(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送过秋千影”、“草树争春红影乱”等,出神入化描摹了光影的神奇。摄影是用光影作画。光影作为一种刻画、渲染主题的手段,运用好了会为画面增添魅力。
《夕照集市》 王晓龙/摄
《叩访古迹》 王晓龙/摄
《天人合一》 王晓龙/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用全景式的佳构,让我们领略了荷塘铺天盖地的荷花之气势。面对壮丽山河,一般的镜头无法收纳,“全景”拍摄“方显出英雄本色”!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王晓龙/摄
《鸟瞰菲斯》 王晓龙/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诗句以静衬动,矛盾对比,凸显深林的静谧、空山的幽深。生活充满矛盾,通过对比手法来反映接地气的生活,就会耐人寻味。
《飞过晨曦》 王晓龙/摄
《诗意栖居》 王晓龙/摄
我喜欢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喜欢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的抽象,它们都带有中国古代美学推崇的含蓄,让人情思撩拨,意犹未尽。拍摄不必都拍实拍清晰,有时拍虚拍朦胧,反倒含蓄,透出味之不尽的诗意。
《雨染七彩》 王晓龙/摄
《夜朦胧 城朦胧》 王晓龙/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摄影遇到瓶颈,有些迷茫,有些彷徨,想想陆游这蕴含哲理的诗句,汲取力量,继续反思、前行,或许就能峰回路转,看见光明;即或没有所谓被社会认可的成功,也没关系,至少作为一种爱好,能让自己身心快乐也就足矣。
《乐园》 王晓龙/摄
《激情燃烧》 王晓龙/摄
陆游曾为儿子指点迷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果真要学习写诗,应该首先在诗歌以外下功夫,不要就诗词而诗词。我理解就是要有生活有阅历。其实摄影也是一样,“功夫在摄影外”。摄影大师郎静山创制的“集锦”作品,之所以中国风浓郁,诗意盎然,获得满满的国际声誉,就在于他对中国画有精湛的研究,对唐诗宋词有深厚的侵淫。我们看书,不光是打发消磨时光,更应该与爱好架起一座学习交流、互通款曲的桥梁,从中陶情益智、增广见闻、提纯境界,就有可能在摄影上无为而为,不高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