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渻子为周宣王养鸡,十曰而问:“鸡可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这一段同我们人的修养关系很大。纪消子为周宣王养鸡。鸡啊,现在很少看见,恐怕乡下还有。从上古至今,人的玩乐有所谓吃、喝、玩、乐,这是人类的恶习。爱吃东西的人也会吃穷,爱喝酒的人也会喝穷,都喜欢走这条道路,所以唱歌跳舞啊,人类认为是找快乐。玩乐也包括很多种类,在古代,踢球、斗鸡、斗狗、斗蟋蟀都是有名的,中国人最会玩了。
关于养斗鸡,养到能够斗的时候,太不容易了。才养了十天,周宣王就问他,这个鸡可以去比赛了吗?可以了吗?“曰:未也”,纪渻子说还没有,他说这个鸡啊,“方虚骄而恃气”,注意这一句话,刚刚养得看起来很勇猛,实际是假的。我们自己都要反省,很多人学道、学佛都在这个境界,乃至听呼吸,尤其是修止观、走六妙门数息路线的人更要注意,都是内心不充实,没有真东西,就很骄傲,智慧不够,假的。有人还认为自己了不起,好像佛都不如他。讲一点给他听,帮他一点,他则说“我另有道理”,反正学了两天他就比菩萨都高明,这是“虚骄而恃气”,一点用都没有。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影响。”】又过了十天,皇帝再问,回答还不可以,比较进步了,不过,“犹应影响”,仍受外面环境影响,听到响声,心就跑了,“影”是眼睛所看的,“响”是耳朵所听的,就被牵动了。练武功也是一样,这一段对于练武功、学佛修道的人,都是同一道理,所以纪糟子说这时候还不行。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再过了十天,还不行,它看到别的鸡,“疾视”,有一种仇恨敌对的心理。就像那些学武功一年两年的,光想打人,一看就晓得他粗暴。有些研究学问或学佛的人,刚懂一点,就自认很高明了。“盛气”,自己觉得气很大,那个斗鸡一看到公鸡来了,毛都立起来,气都鼓胀了。这已经一个月了,还没有训练好。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己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 】“十日又问,曰:几矣”,再过十天,四十天了,周宣王问他,他说差不多了,“鸡虽有鸣者,己无变矣”,看到敌人时,它不动心了,看到任何人,心都不动摇。如果修养到这个境界,就差不多了,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望之似木鸡,其德全矣”,外表看起来像是个木头鸡,站在那里入定了。中国文化讲武功的修养、修道的修养,一看就知,如果脸上还有修道的道气,已经不是了。如果看起来像木头鸡一样,这就很厉害了,这个鸡可以去斗了。这个鸡上场的时候,就在那里像太极起式一样的一站,“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那些其他的鸡一看不敢动了,都不敢向前面靠拢接招,反而逃跑了。
道家及禅宗祖师们所作的诗偈,经常提到“木鸡”这个公案,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我们以前学武功、学拳术,在武功学到最高处时,都是看起来没有武功的样子。开始先练到很粗很粗,最后练到很柔软,风都吹得倒那个样子。以前学武功,看到对象是这一类的人特别小心,反而不敢打,因为他可能出手就很高,其实他用不着出手。
我们假使读了《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写荆轲的那一段,就晓得荆轲一定会失败。因为荆轲的剑术虽然很高,但是有一个人比他还要高,就是盖聂。当荆轲要跟他斗以测验自己功夫时,盖聂叫荆轲,来吧!盖聂看起来是乡下人一样,站在那里只用眼睛看荆轲一眼,荆轲这个剑就抽不出来了,就走了。盖聂就讲荆轲还不行,气功练到了,可是没有到达神的境界。所以盖聂由荆轲武功的角度来讲,荆轲要刺秦王啊,一定刺杀不了。荆轲是有一股盛气,等于斗鸡所谓“疾视而盛气”,只到这个阶段。
这个故事在佛、道两家修道方面经常用到。尤其是修数息止观的,很值得参考,讲的都是实际的工夫。譬如第一步“虚骄而恃气”,那是最初步的,里面还是虚的,没有真正的内容,只靠呼吸这一点气,还不行。到了第二步是“犹应影响”,会受外界影响,还不行。第三步“疾视而盛气”,气充满的境界,也不行。要养到如木鸡一样,外形跟内心完全达到定、止的境界,那才可以。这是讲武功方面,同修道方面一样,都是实际的工夫,不是空洞的理论。这一段不是随便说一个故事,而是说修养的境界,做人做事也是一样。
这个故事,在我们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很多地方都呈现出来。如郭子仪、诸葛亮,修养都达到木鸡的境界,不到这个境界,不能指挥若定。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上,动辄就脸红,跟人吵架,嘴巴争胜,那就是还没有修养过的鸡,一碰就咯咯叫的,那个不是斗鸡,是菜鸡,做菜吃的。人生的境界本来就在斗,奋斗,要站得起来,就要养成木鸡一样,只要到那里一站,其他的人就都失败下去了。可是他并没有动作啊,既没有瞪起眼睛,也没有拿什么扁钻出来,都没有,这其中就有很多的道理。
《列子臆说》
------------
荆轲刺秦王一定不会成功。这也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文学技巧高明之处,他牢牢地把握了荆轲这个人的人格特性,可以说把荆轲的灵魂和骨髓都写出来了。
荆轲这个人,好读书,爱击剑,文武全才,他的剑术造诣很高。他曾经到赵国榆次去拜访赵国的剑术名家盖聂,要和盖聂比剑。他大喝一声,拔出剑来,可是盖聂站在原地,纹风不动,“怒而目之”,以非常威严的眼神看住荆轲。这种眼神,就是一种“不肤挠,不目逃”的神气,荆轲被他眼神所慑,便收剑入鞘,回头就走。有人问这是怎么回事,盖聂说,他的神没有养到家,被我的眼神慑服了。然后荆轲又到邯郸去会有名的豪客鲁句践,两个人一起赌博,因此争路道,鲁句践光火,大声凶狠地讦责他,荆轲又一声不响地走了。鲁句践的气势,同样的,把荆轲逼走了。由此可见荆轲的养气炼神的工夫都不够上乘水平,所以他刺秦始皇会失败,更何况秦始皇的武功也很高。谈到练武,勇气固然重要,但修心养性的涵养工夫,可以说比武功更为重要。
孟子说,在修炼自己武功的时候,要先养成“不肤挠,不目逃”的功夫。所谓“不肤挠”,就是遇到可怕的事不会紧张得毛孔收缩,汗毛一根根竖起来。现代常形容为“刀架在脖子上,连眉毛也不皱一下”。“目逃”,在女性方面最常看见,小姐们看到一只小老鼠,尖叫一声,双手把眼睛遮起来,这就是目逃。过去练武功的人先练眼睛,用竹签、筷子在眼前晃动,好像要刺向眼睛,而眼睛不动;再进一步,用水泼向眼睛,眼睛是张开的,尽管水泼到眼球上,眼球还是不动,连眼睑也不眨动一下,眼神就定住了。
《孟子与公孙丑》
******
赞赏
可通过识别下方二维码转账支持本公众号。
******
(新书75折)识别下图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
欢迎关注公众号:。。“原创作者:。转载请注明本公众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