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第493期】
阅读的真功夫在平时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微写作考题的启示
微写作是近年来北京卷高考语文的一个保留题目。这个题目不仅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考察的学生日常阅读情况。
这个题目有三道小题,列出了七部书,要求考生任选一道题目中的一本书按要求完成题目。比如2018年,北京卷语文的微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这个写作要求,既开放,又限制。开放是说三个小题要求各有不同。第一题是其实就是写三个比喻句,是考察你的修辞能力;第二题简述人物形象,是考察你的归纳总结概述能力;第三题写评语,就是对人物点评,考察得是你的思维批判能力及其你的人生价值观。三个小题你擅长哪一方面就选择哪一个题目,充分尊重了考生的个性、爱好,对每个考生更加公平;说它限制,是说你在答题时不能离开题目列出的书目天马行空。这也就是说,你必须读过这些书,不仅读,而且仅是走马观花地读过一遍还不行,要潜下心来细读,读得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分析、归纳、思考、评判……因而,这个考题,考得不是考生的一日之功,而是平时的积累,不是考卷上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考察你的真才实学,你的综合素养,你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个写作题其实是阅读理解的一个延伸,只不过这个阅读不是考察你现场的阅读,而是你平时的阅读,如果考生没有长期的日积月累,单靠突击是不能较好地完成的。
当下,我们的中小学也非常重视阅读,但这个阅读大多是为读而读。我在不少学校调研时发现,学生也是读书的,也是做阅读笔记的。但我们学生的阅读笔记都是“三段式”的一个模式:一是成语好词,二是好句好段,三是阅读心得。这本没有什么不对,但关键是我们的孩子都是把“记”的重点放在了词句段的摘抄上,阅读心得大多是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就是好词好段,很多孩子也是随意的,比如,有的孩子的好词里写有不少像“学生”“吃饭”“上学”等最通常的词语。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那是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潜下心去阅读,而把阅读、做笔记当成了一种作业。
与学生座谈了解,问他们“你们都读什么书?”
——“老师叫读什么我们就读什么呗!”孩子回答。
——“你们感兴趣吗?”我问。
——“感不感兴趣都得读啊”孩子们语气里透着一股无奈。
——“为什么呢?”我接着问。
——“因为要做读书笔记啊!”孩子也很坦诚。
——“笔记上写什么?”我又问。
——“好词 好句 好段。”孩子们回答很干脆。
——“什么是好词、好句、好段?”我问
——“没有标准,反正只要抄够数就行!”孩子们回答里透着不喜欢。
……
把寻找“好词好句好段”作为阅读的重点,笔记的内容,实在是偏离了阅读的本义,是在西瓜地里捡芝麻。
当然,“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就应作笔记,但这个记,不只是机械地摘抄,最主要的应是个人的心得感悟,这个感悟,不仅是鹦鹉不舌,转记世人皆知的道理,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有自己的观点和评判,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迪。
高考语文北京卷的微写作,告诉我们,要想在高考语文中赢得高分,一定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多读书,读好书,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
当下,不少地方,中考也就是初中升高中考试已然结束,初中毕业生现在都“赋闲”在家。从现在算起到9月1日新高一开学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对于初中毕业后等着读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段时间荒废了实在可惜。
为适应新高考,在三年后的高考中占得先机,在这个没有作业、没有压力的的长假里,不妨静下心来,精读几本自己喜爱的经典书!既可以开阔视野,充实精神世界,还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为未来的高考冲刺积聚力量!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