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快餐美食交流组

东莞真功夫,桥头莫家拳:李小龙曾学过桥头莫家拳!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上面莫氏宗亲总会加入莫氏大家庭

莫氏宗亲总会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莫;请点击上面莫氏宗亲总会”关注,拥抱中华莫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氏文化,共建繁荣莫氏,传播莫氏正能量。


桥头莫家拳

+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著称。莫家拳主要分布在桥头镇大洲村、石水口村、岭厦村的莫氏三村,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莫家拳现列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腿胜三拳,
手长尺七、脚长三尺,
放长攻出,凌空飞踢,
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
指的是以腿法著称的莫家拳,
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

李小龙自学过莫家拳,
创立自己的武术时,
就吸收了莫家拳的腿法。
桥头是莫家拳发展的重镇,
解放前后,当地家家练习拳术,
练拳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今天的篮球。
习拳的年轻人白天上课,
晚上点着煤油灯练拳。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
桥头莫家拳由少林寺慧真禅师传给莫达士,
之后代代相传,
如今莫家拳不仅在广东几个城市流传,
也在港澳地区、东南亚、英国、美国等地
扎根发芽。
莫德裕是莫家拳第五代传人,
自小随父亲练莫家拳,
虽年已古稀,
但打起拳来仍刚劲有力,虎虎生风。莫德裕展示莫家拳基本功三式(节选)
为了学拳他迁居香港,
当桥头开始大力保护莫家拳时,
他毅然返回家乡教授拳术,
他说:“莫家拳的根在这里。”
2015年,莫家拳武术馆正式开馆,
还办了莫家拳公益培训班,
有些人从其他镇街开车1、2个小时过来学拳,


他们也有学习其他拳种的,
但莫家拳武术馆以开放的胸怀接纳,
让莫家拳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
》》代代相传的莫家拳,也在欧美落地发芽
在莫家拳的发展历程中,桥头镇是一个关键地区,桥头历史上“家家习拳术,辈辈出高手”。解放前后,那时几乎每个当地的年轻人都练拳,据桥头镇大洲村老拳师莫柏许回忆,他13岁开始学莫家拳,当时练拳就像大家现在打篮球一样,光大洲村就有3个武馆,“我白天上课,晚上点着煤油灯练拳,还亲手抄写《莫家拳棍谱》。”

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莫家拳由福建来广东的少林寺慧真禅师传给惠州府海丰县莫蔗咬(字达士,也叫莫达材),后传给惠州火岗村的莫清骄(字大昌,即莫振蛟)、莫四季、莫定儒。经过他们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他们是莫家拳的第一代传人,他们在东莞县一带传授莫家拳,桥头镇大洲村的莫龙富、石水口村的莫黎胜、莫林等人继承师法,成为莫家拳第二代传人,由此莫家拳在桥头代代相传。
现今,莫家拳主要流传在惠州、东莞、广州、佛山、顺德等地,并已流传于香港、澳门、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英国、美国等地。
》》李小龙曾自学过莫家拳的腿法
上世纪80年代,桥头镇文德中学开办“莫家拳”班,由石水口村莫宁乐老拳师任教,广东省体委还曾派人来莫氏三村(大洲、石水口、岭厦)专门为老拳师录像。如今,桥头仍有一批老拳师在教授莫家拳,第五代传人莫德裕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莫德裕1942年出生于桥头镇石水口村,其父亲是莫家拳的第四代传人莫丁贵。莫德裕自小跟随父亲学习莫家拳,8岁正式拜师学艺。他说现在学拳多是为了强身健体,和以前不一样:“那个时候学莫家拳起码不会被人欺负,你有志向,学成就可以教拳,教拳在那个时候是揾食(谋生)方式。”

莫家拳最厉害的是其腿法,所谓“一腿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出,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莫德裕现场为我们展示了“莫家十三腿”,除了两个腿法相同,其他11个腿法全都不一样,他说:“莫家拳的腿,如果你练得好,一被打中你整个人就飞开了,严重的话肋骨都会被踢断,不断也要伤到内脏。”武术宗师李小龙吸收了几十种武道精华创立了截拳道,据莫德裕介绍,李小龙十分聪明,他自学过莫家拳,就吸收了其中的腿法。
》》开放的胸怀让莫家拳传承不息
白T恤、黑裤子、红腰带,或打拳踢腿、或劈刀舞棍,胸前的“莫家拳”三字随着起舞……如今,在东莞各类展演舞台上,总能看到莫家拳武术队的英姿。近几十年,莫家拳几经浮沉,虽然莫家拳传人对拳术的传授不遗余力,但在实际的传授中也着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桥头莫家拳目前尽管招式还在,但是实战能力大减,逐渐演变为表演性质的“花拳绣腿”了。另一方面,当下武术的防身功能淡化,年轻一代学武的兴趣大减,众多武术门类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莫家拳也一样。其实,不单单桥头如此,就连香港也面临类似的窘境。莫德裕说:“香港有少部分打莫家拳的,但是一般都是会打不会教,好师傅不多了。”
为了保护与传承莫家拳,桥头镇对莫家拳进行了大力的保护工作。2000年开始,大洲村恢复了中断几十年的培训基地,组织老师傅给年轻一辈传授拳术。2009年,桥头莫家拳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莫德裕当时已经迁居香港,桥头保护莫家拳的行动吸引了他,他开始每周往返莞港两地,为东莞的拳术爱好者教授莫家拳。他说:“莫家拳的根在这里,你不回来教,不就断尾了?我不想让莫家拳失传。”
去年,桥头政府和石水口村共同筹建了莫家拳武术馆,武馆培训的是格斗型的莫家拳,据桥头文广中心的莫小琼介绍,2016年莫家拳公益培训班将招收50多人。“有一些是从松山湖、万江开一两个小时的车过来的。”莫德裕说,还有些人同时学其他拳种,比如咏春拳。但是莫家拳武术馆并不排斥,他们开放的胸怀,吸引了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来到这里。
》》师徒制让传统技艺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
在桥头的莫家拳武术馆,学拳是免费的,对于学生的筛选,没有太多条件,主要看基本功和兴趣。在莫德裕的定义里,还是有其“武林规矩”的,徒弟分三种:学生——徒弟——入室弟子。而师傅和师父也是不一样的,“师父”与“师傅”一字之差,意义却不同,“师父”更侧重用于传艺的师徒之间,而“师傅”则用于他人对技艺者的泛称。莫德裕说:“正式拜师的话,叫做入室弟子,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不是随便收的。师父要教他打拳,更要教他做人。”

从手艺到学术,以前中国几千年实行的都是师徒制,比如相声、古玩店这些还带有传统印记的行业。如今,现代教育替代了师徒制,当然对知识、技艺的快速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只是,师徒制逐渐消失了,标准多了,大师少了,能工巧匠少了。我们之所以将师徒之间称为“传承”而不是“传播”,就是因为“传承”是一种传播加继承的关系,这种关系下的徒弟,天然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继承的技艺再传承,这门技艺也因此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

莫 氏 宗 亲 总 会


莫家人自己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