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温岭箬横镇白峰山小普陀会善寺】
【正愿随解】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
——净业行持篇.功夫境界(11、12)
念佛可度有缘孤魂:
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为伊于课诵回向后,又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彼有益,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又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又凡修行人,俱宜“以至诚恭敬为本,以慈悲谦逊为怀”。心之所存,身之所行,虽不能完全与佛相应,必须努力勉勖(xù),以期其不违佛心佛行,则可谓真修行人,真佛弟子矣。(续编上册·复杨佛典居士书)
释正愿译白话文:
(你信中)所说的“黑影”,不是佛菩萨之影,也不是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然明了清楚能见佛菩萨面目,怨家就会现可畏之相。你见的“黑影”,乃宿生有缘的孤魂,希望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啊,应当为他于课诵回向之后,专门为他做个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他有利益,也不辜负他现“影儿”一番苦心。又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是助道之缘。
又凡修行人,都应该“以至诚恳切为本,以慈悲谦逊为怀。”心之所存,身之所行,虽然不能完全与佛相应,也必须努力勉励,以期修行人的行为,不违佛心,不违佛行,那就是所说的真修行人,真佛弟子了。
修净土不求境界:
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盖欲借此以张大门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议境界。使光不阻止,则不知印几多万,以引人入魔乎?(三编下册·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释正愿译白话文:
你所说的清脆的馨声摇响空中,自认为是静极所现,后来知道是旁人舌头击打牙齿发出的声音,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才不致于生出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此起自我矜慢之心,那就不是获得利益的地方了。所说的耳根发音,诸净土经典不大提倡的原因,是因为净土的要旨,在于信愿行。此等境界,乃是用功人自得的各别境界,善知识怎么可以预先发表呢?若是发表给大家知道,那么,得益的人少,受损的人多,就像《自知录》那样,专门表示境界,实际上,此境界尚只是理想,他们只是想借此以扩大名声与场面,故意做出此不思议境界。假使印光不阻止,就不知道要印多少万,以引人入魔啊。